太平歌词挡谅

时间:2024-12-23 16:41:20 来源:语文学习网 作者:管理员

挡谅历史故事简介如下:

挡谅(康茂才挡陈友谅)讲的是在元末群雄混战时期,康茂才打赌要去擒拿陈友谅,并在江东桥内念在同窗之情放走了陈友谅的故事。

详细内容:

元末,朱元璋占据金陵为基地,前后左右扩张。但东边张士诚,西边陈友谅力量都很强,随时都有受到东西夹击的危险。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闰五月,陈友谅大举东下,陈友谅写信给张士诚,约他出兵,一道消灭朱元璋。接着挥师东下,攻下太平(今安徽当涂),进逼金陵。如果张士诚和陈友谅一起发兵,那么朱元璋取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朱元璋面临如此严峻形势,和刘伯温商定出诱敌深入,设伏破之的应敌策略。决定设法诱使陈友谅尽快带兵来攻,在张士诚出兵之前,先与陈友谅展开决战。

要怎样才能使得陈友谅等不及出兵来攻呢?

他知道大将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便命他写信派人送给陈友谅,约为内应,骗其上圈套。(但这时候陈友谅大军压境,胜负难料,康茂才会对朱元璋忠心不二吗?一旦康茂才怀有异心,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过,事实证明,康茂才对朱元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友谅见信大喜,问送信的人:“康公现居何处?”“守江东木桥。”使者回答。接着回来便将情况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忙令将士将木桥换成石桥。友谅率军前来,见不是木桥,大惊失色,连呼“老康”,又不见答应,知道不妙,急退到龙湾。突然伏兵四起,早已等候多时的康茂才带领众将士奋力合击,将陈友谅打得大败,使朱元璋当时腹背受敌的危急形势得到迅速扭转。

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作者。

歌词如下:

(西皮流水)

悔不该辕门来发笑,悔不该与贼把香烧

关公犯罪刘备保,豪杰犯罪怎能饶

小校回营速去报,就说老爷放了故交

七星剑,把头削,一腔热血洒征袍

好汉英雄辜负了,汗马功劳一旦抛

江东桥前恩重义浩,留下了美名在万古飘

太平歌词《挡谅》(《康茂才挡陈友谅》)

起初的来源应该是京剧《挡谅》(也称《战土台》或《江东桥》)这段太平歌词的最后一段,没有继续按太平歌词的调子,而是用了京剧的唱腔,用的板式是西皮流水,不同的是没有用京胡伴奏,而用的是太平歌词伴奏用的御子(玉子)。

故事背景

本段讲的是元末群雄混战,康茂才打赌要去擒拿陈友谅。在江东桥内念在同窗之情放走了陈友谅的故事。

扩展资料

艺术特点

太平歌词用北京方言演唱,演唱者手持玉子,节奏上分为“一语一打”、“一语双打”和“流水板”等,每段曲目一韵到底,唱法开头甩腔、中间适当加以俏口、托腔以及流水板唱法。

太平歌词取材广泛,反映生活迅速,其曲调简单、短小精悍、易学易演、便于传唱,艺术表现力强。

太平歌词的曲调是从莲花落、民间小调等演变而成的。表演形式为“干板数唱”,歌唱者手持御子(竹板),用手合拍,击节而歌,击节处为每小节的板,右手间或以手势辅助演唱。形成了舒缓、优美、娓娓道来的表演艺术风格。

太平歌词的体裁有大段、小段两种。大段百句左右;小段一般二三十句。唱词为上下句对应形式,以7字句、10字句为主,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韵到底。除竹板外,无伴奏乐器。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比较呆板。

太平歌词在20世纪50年代前比较流行。有许多著名艺人如吉评三、荷花女、秦佩贤、汪兆麟等。其中汪兆麟对太平歌词进行了大胆改革,加强了旋律性,使其脱离了相声,进入了杂并灌制耍园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曲种。

太平歌词的曲调并不丰富,但唱起来很难,拐来拐去的音调很难拿捏好。而且用的鼻音还很重,鼻音的运用增添了优美的音律。

唱词内容

太平歌词的唱词内容,有民间传说故事、劝世文和文字游戏三类。尤以第一类曲目最多。

相声里演唱的“太平歌词”有单纯叙述的《十个字》、文字游戏及吉祥话的《饽饽阵》,《福禄寿喜》等以及唱故事的《丑妞出阁》等,基本上是七字句。最初的唱祛,每句前四个字是说,后三个字上韵演唱,这种唱法比较呆板、单调,如老调的《饽饽阵》。

这种太平歌词和老调莲花落基本相似,由于它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听众也能接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歌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挡谅


上一篇:太平歌词挡凉
下一篇:太平歌词排王赞

TAG标签:太平歌词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