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秧歌秧歌词
鼓声响;爆竹鸣;
大秧歌舞起了盛事龙腾;
你扭,我转,大家齐欢唱呦;
欢唱华夏儿女幸福安康;
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迎新春;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扭出了东北人火辣辣地热情;
火辣辣地热情;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
大秧歌舞起了呦黑土地上质朴的豪情;
哎嗨哎嗨呦;
(2)彩裙舞,手绢儿扬;
大秧歌迎来了国泰民安;
你扭,我转,大家齐上阵呦;
祝愿海峡两岸团聚一堂;
亲亲热热,和和美美过大年;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唱出了东北人宽广的胸怀;
宽广的胸怀;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捧出了呦,东北人崭新的明天;
哎嗨哎嗨呦。
如有不懂请参考:谢谢!
1.东北大秧歌唱词
鼓声响;爆竹鸣;
大秧歌舞起了盛事龙腾;
你扭,我转,大家齐欢唱呦;
欢唱华夏儿女幸福安康;
热热闹闹,欢欢喜喜迎新春;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扭出了东北人火辣辣地热情;
火辣辣地热情;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
大秧歌舞起了呦黑土地上质朴的豪情;
哎嗨哎嗨呦;
(2)彩裙舞,手绢儿扬;
大秧歌迎来了国泰民安;
你扭,我转,大家齐上阵呦;
祝愿海峡两岸团聚一堂;
亲亲热热,和和美美过大年;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唱出了东北人宽广的胸怀;
宽广的胸怀;
哎嗨呦,哎嗨哎嗨呦;大秧歌捧出了呦,东北人崭新的明天;
哎嗨哎嗨呦。
如有不懂请参考:谢谢!
2.东北大秧歌在关东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舞就是东北大秧歌。每年正朋,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办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有的还要管饭。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讲面子。假如哪个村没来秧歌队拜年,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欢快奔放著称。民间称秧歌据得好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力,总之是不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外,秧歌的“走阵”(行进表演队形)也要活泼新鲜。除通常的圆场外,还可以走出“二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快时慢,边走边变,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俗称“踩高脚子”。跷棍长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跄驴”、“旱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稽可爱。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如《西游记》中的四师徒、过海的八佩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渔樵耕读等等。如秧歌队是带“高脚子”的,后一类人物多由踩跷的扮演。旧时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演起来更加大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或是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利,大饱眼福。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俗称喇叭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两个鼻孔里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转着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有的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
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朋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这时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元宵佳节之日,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进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3.东北大秧歌鼓的口诀一鼓二鼓三四鼓,干净利落全神注。
上鼓下鼓和破鼓,跑大场中随手出。单场清场和浑场,五鼓结尾走套路。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扩展资料秧歌在中国已有千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期。
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载:“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这个舞蹈与农业劳动密切相关。
由劳动的步法,作为舞蹈步法的基础,在艺术上加工,并且使群众的队舞整齐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秧歌_百度百科。
4.东北大秧歌伞头唱词伞头曲一、唱八仙唱秧歌抬头观,龙飞凤舞扭行欢。
八仙过海把本领显,伞头开口唱八仙。汉钟离手摇鹅翎扇,又避火来又避烟。
吕洞宾身后背宝剑,十妖见着九妖寒。铁拐李葫芦扛在肩,葫芦以内炼仙丹。
曹国舅黄笛吹得好,五音六律工调全。蓝采和手拿阴阳板,遮住东海半拉天。
张阁老骑驴桥上走,怀抱鱼鼓乐颠颠。韩湘子花篮托手间,里边装着四大名山。
何仙姑的笊篱握在手,五湖四海全捞干。唱完八仙举目观以,秧歌队里角色全。
千秋万代英雄汉,群英荟萃闹得欢。秦琼打马来叫关,杀死杨广救李渊。
罗成耍枪往后看,三王元吉放箭穿。沉香救母劈华山,吕洞宾失道戏牡丹。
姜太公直钩把鱼钓,伍子胥抱主过江边。李白醉酒诗百篇,杜甫游春下江南。
陶渊明赏菊开口笑,踏雪寻梅孟浩然。丁香割肉孝又贤,借尸还魂李翠莲。
哭倒长城孟姜女,白桂香孝母割心肝。女娲炼石粘补天,如来佛祖炼青丹,武当老祖安星斗,日月星辰安排全。
五帝为君立人烟,人皇老祖分女男。神农点药尝百草,禹王治水走山川。
尧舜禹汤四圣贤,仓颉造字天下传。武王倒反西岐地,文王渭水访姜贤。
孔孟颜曾四圣贤,警世贤文千百篇。谈古论今来劝世,周游列国民自安。
齐宣王无能难掌权,重用孙膑和庞涓。孙庞斗智赛龙虎,百姓慧眼识忠奸。
秦王登基万民难,焚书坑儒文人冤。万里长城埋尸骨,黎民百姓不得安。
崇祯登基坐金銮,连遭荒旱整三年。佛门敞开无人入,牢门紧闭有人钻。
唱一番又一番,讲今比古唱笑谈。人生在世多行善,留取英名万古传。
5.东北大秧歌的基本介绍东北,年正月,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贺喜为主。东北大秧歌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流放到塞北的徒囚中艺人文士,将内地的戏曲歌舞带到东北,到了乾嘉时期,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风格结合,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也渐渐形成秧歌音乐,由锣、鼓、镲、唢呐等奏出曲调。
东北地区的汉族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场面红火、舞蹈丰富。
东北秧歌是北方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发展到今天的一种民间歌舞。
6.谁给我一篇东北大秧歌的作文色彩鲜明的红衣绿裤,节奏欢快的锣鼓唢呐,兴高采烈、旁若无人的舞者,展现出淳朴浓郁的北方民风,这便是东北大秧歌带给人们的第一感受。
“龙咯里咯龙咯龙,里咯龙咯里咯龙……”东北大秧歌的锣鼓二胡一响,嗬,广场上就沸腾了!人们就像弹簧一样,聚拢起来,中老年人纷纷拿起手绢、扇子,跟着锣鼓点舞动着,扭起来。看似“笨拙”的老爷爷、老奶奶来了精神,舞动轻巧,左摆右扭,不时地挽个花样,手中的扇子、手绢也富于了生命,一个个不同的造型,一片片欢快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所有人。顽童们也扭摆腰腿凑热闹,跃跃欲试,加入了扭秧歌的队伍。大人不时笑弯了腰。扭秧歌的队伍逐渐一圈圈扩大、扩大着……
东北大秧歌与海派等南方秧歌不同。东北大秧歌更加突出豪爽、热烈的氛围,有更多令人兴奋、夸张的肢体语言。也许,有人觉得东北大秧歌粗俗,入不得大雅之堂,但它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和无拘无束的洒脱欢畅,我认为,是不需要高雅之势来展示的。简朴中洋溢着平凡的热情,舞动中舒展释放着全身心的快乐。这就是东北大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