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小末作歌词
月出-双笙
词:温莨
曲:徐梦圆
穿旧巷过回廊
夜风透晚墙
褪戎装着素裳
归来已秋凉
衣袖错勘身量遗落月白露光
原是天地冥冥斗转掀翻过往
芙蓉帐桂花酿
倾身黄梨傍
旌旗晃战歌亡
枕戈黄沙烫
该怎样赎回殉节的一片瘠荒
还如何拾起你眼中破碎琳琅
绛烛残泪灯影幢幢
念卿若狂
心思成网
移步轻颤忽而僵
前尘散尽天道昭彰幽魂荡
留你茕茕伶俜不忍思量
远山娥黛明眸善睐
月华成妆
衣衫轻扬
自今一别无所妄
只愿清虚宫外摇响白玉铃铛
伴你岁岁安康
荷灯放石桥旁
烛火照眸光
江水淌向何方
绵绪万里长
此去经月转瞬之间芙蓉飘香
君可知否孑然一身难成红妆
踏落黄望梓桑
鹧鸪浅山藏
各一方君莫忘
绳结挂心上
天寒难捱风吹雪落荒漠边疆
应是捷报纵马而来良人归乡
陡然心凉蜉蝣流浪
朝生暮亡
雾霭苍苍
寻不见归期有望
千秋万岁叩八荒莫敢违抗
只盼君脱身于刀枪熙攘
转身回望谁在吟唱
陟彼高冈
我马玄黄
终不见人影成双
秋水摇曳荷灯蜿蜒伸向远方
独留月光微凉
扩展资料
《月出》是徐梦圆作曲,温莨作词,双笙演唱的一首古风歌曲,音乐时长4分4秒,这首歌曲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天人永隔的悲哀爱情。
到底意难平
“陡然”心凉,心境一转,夫妻虽相隔万里,心有灵犀,心灵感应,此处已暗示了远人可能已不测。以蜉蝣比人,朝生暮亡,人生也不过是那短短一瞬。可以说她的一生都是在守望与等待,等啊等,却等不到他归来的消息……“
千秋万岁叩八荒莫敢违抗”,虽说是莫敢违抗,实有讽刺意味,怨君好战,扰百姓安。颇有巾帼英雄风范,也是女子形象传神之处。“只盼君脱身于刀枪熙攘”,这一刻她释然了,不再执念,唯君安康。
寂寞空庭春欲晚
歌词情思不可说出品:杂货铺工作室作曲/编曲:稻草鱼作词:沄汐唱/和声:凌之轩混缩
歌词:
青丝绾紫玉钗斜,目含情情切切,曾相知旧事年间,难逃去这一别,深苑凄浅草冰坚,衣裳单寒一夜,又低语故词半阙,看不尽远山叠,黄沙漠漠风过野,奏尽冰弦翩舞蝶,一萧迷音吹彻霜天缘已灭,露浸寒西风冽冽,暗香盈室灯摇曳,青丝系成同心结,一朝缠绵飞花良宵思无邪,芙蓉暖琴瑟为乐,暮色漫细雨飘叶。
寂寞空庭春欲晚出自唐代诗人刘方平的诗《春怨》,
全文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释](1)纱窗日落:即照在纱窗上的阳光已经西沉。(2)金屋:极为华丽的居室,这里指嫔妃们住的宫殿。据《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做太子时,他的姑母要把自己的女儿阿娇许配他,汉武帝随口回答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3)春欲晚:明媚的春天即将过去。(4)不开门:指女主公孤寂无聊,春光将尽也无心观赏。
[简要评析]这首诗篇写得含蓄深沉,历代为人激赏。内容写失宠宫女的暮春悲叹,主旨从二句中的“泪痕”两字和三句中的“寂寞”两字中透出。主要表现手法是用景物烘托,且是重复使用具有同种感情倾向的多种景观,给读者造成雪上加霜的感觉,使他们同情诗中女主人公的悲惨身世。作者罗列了“日落”、“黄昏”、“金屋”、“无人”、“空庭”、“春晚”、“梨花满地”等意象,这些意象都是为突出失庞以后宫女的寂寞凄凉心境服务的。诗人将它们叠加在一起,遂刻画了一个愁上加愁、悲上加悲、悲愁无穷的宫中女子形象。本诗的句法也很特殊,基本结构是二、五配合,即可读成: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表面上看,前三句的前后两半似乎有些脱节,但仔细琢磨却并无此嫌。首句中的“纱窗”是女主人公所处的位置,“日落渐黄昏”是她在纱窗边所见之景。二句的“金屋”是女主人公所居之大环境,“无人见泪痕”写她在此环境中的情感宣泄。三句的“寂寞”是写女主人公内心的忧愁原因,“空庭春欲晚”是写她忧愁的触发物。而末句先写“梨花”,再续接“满地不开门”,可知梨花虽美,然已覆满地面,再也美不起来。
了。而这残败衰落的景象,正是女主人公色衰爱驰的象征之物。全诗长处在于借景来抒情,表现这个失落女子青春已逝的凋零之感。将情和景浑然结合,景中含情,层层深入,最后一侃将女子的深深衰怨推向高潮,气氛意境就在情景当中尽显了。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唐玄宗天宝年间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邢襄公政会之后,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手法甚是高妙。代表作有《采莲曲》、《望夫石》、《京兆眉》、《月夜》、《寄严八判官》、《代宛转歌二首》、《乌栖曲二首》、《春怨》、《梅花落》、《秋夜泛舟》等,其中以《采莲曲》、《月夜》和《春怨》为最著名。《采莲曲》写一窈窕女子(“楚腰”代指“细腰苗条”之意,因古有“楚王好细腰”的典故)唱着荆歌,在“落日晴江里”采莲,问她何以如此熟练,答是“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原来是十五岁开始就乘潮采莲了),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清新活泼。《望夫石》吟咏“佳人(望夫)成古石”的感人故事,写那石头上“犹有春山杏,枝枝似薄妆”(石上生长的春日红杏象是佳人施于面上的淡红“薄妆”),构思极为精巧,富有意趣。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二百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