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坪小调采花歌词

时间:2024-11-23 04:55:47 来源:语文学习网 作者:管理员

南坪小调是九寨沟县汉族传统艺术,以抒情优美见长,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讲是一定的文化层和文化圈,是川西北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民间文化的群体活动形式。“南坪小调”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统称为“曲子”,是一种“曲调”。一个曲子的曲牌有若干不同内容的曲子词,而曲子词一般根据古典故事、时事,由民间艺人口头编出演唱。如清乾隆王打金川时,民歌手编出《点兵曲》、《出兵曲》;八国联军侵略北京,光绪皇帝逃到西安,又编出《光绪皇帝逃西安》、《十二将》歌颂古代名将,解放初期民间歌手编了歌颂解放军元帅和大将的《新十二将》,又把《采花调》填上《盼红军》歌词等。“南坪小调”是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演唱的,唱词语音也有自己的特色。语言朴实,除少数有固定的唱本外,多数是流传于汉族民间的口头文学。

“南坪小调”主要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娱性的演唱,在农村尤为盛行,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山民们在结束一天耕牧劳动后,或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于晚炊的火塘旁,弹起三弦琵琶,敲起瓷碟碰碗引吭高歌。特别在婚嫁节假之日,乡亲们欢聚一堂,群弹群唱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正如人们所说:九寨沟县是“弹唱的世界,弹唱的海洋。”2zG“南坪小调”的形成。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编修的《南坪乡土志》载:“南坪地即羊峒,上、中、下羊峒者皆羌人所居……至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始开复南坪,境内四面皆番,汉民无几。”又载“安设南坪之初,地土多属番民,濒河荒地渐次开垦,摊丈地—厂银两三十六二零。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里河荒地渐次开垦,摊丈地丁银两三十六零。……同治八年,汉民所垦之地另行新丈,每惝征收地丁粮银五分五厘(别县曰亩,南坪曰淌),复丈粮银二百七十两。”据此可知,九寨沟县在清初之前,是羌、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建置南坪(九寨沟县)后,方有少数汉民移入,其耕地面积仅六百余亩。至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耕地面积只增加了一倍。然而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同治八年,耕地面积猛增了十倍多。说明绝大部分移民是这段时间迁入九寨沟县的。另据1979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移入九寨沟县的汉民,一般至今多为八至十代,最早的达十三代。这也进一步证实,大量汉民移入九寨沟县是在清朝中叶的乾、嘉年间。而作为汉族民间艺术的“南坪小调”,也只能在这个时期形成。“南坪小调”是在外来的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是清朝中叶以后由甘、陕的移民逐渐带入,其中文县人带来了“文县琵琶”,陕西人带来了“眉户清唱”,在近两百年的繁衍融会中,以“文县琵琶”和“眉户清唱”为基础,融合川北等地的民歌,吸收当地的藏族、汉族、回族的民间音乐素养而形成,并发展成为四川曲艺音乐中的一个曲种一一“南坪小调”。

九寨沟国际旅游网有较多原创曲目供网友下载欣赏。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