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踏歌词

时间:2024-12-23 13:03:08 来源:语文学习网 作者:管理员

踏歌词

刘禹锡

系列:关于爱情的经典古诗词大全

踏歌词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赏析

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这首《踏歌词》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刘禹锡居夔州时创作了《踏歌词四首》,这是第一首。

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水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还写出月色的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一二句写「春江月出」,是暮色;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是拂晓,其间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省去的正是「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民间对歌,词儿大多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歌声一起,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立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所以同组第三首《踏歌词·新词宛转递相传》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游童陌上拾花钿。」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小伙子最后是否来了,「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不光这结尾有些扑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全体的。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总之,由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踏歌词刘禹锡原文如下:

其一: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其二: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王故宫地,至今犹自细腰多。

其三:新词宛转递相传,振袖倾鬟风露前。月落乌啼云雨散,游童陌上拾花钿。

其四:日暮江头闻竹枝,南人行乐北人悲。自从雪里唱新曲,直到三春花尽时。

资料扩展:

《踏歌词四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这四首歌词是刘禹锡学习民歌体写作的一组小诗,所写的是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

创作背景

据“襄王故宫地”诗意,这组歌词大约作于刘禹锡夔州任上。长庆二年(822年)至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卞孝萱《刘禹锡年谱》系此四首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所作。

文学赏析

这组诗写川江一带的民俗风情。诗人模拟当地民间情歌,以女性口吻咏唱对爱情的期待和追求。真实的生活当然没有如此浓郁优美的诗情画意,但诗中所表达的对于美好爱情的企盼、困惑和感伤,却真切地反映了人类共同拥有的、永难泯灭的爱美之心。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匈奴族后裔。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中进士,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结果一同贬谪远郡,历尽坎坷。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等闲职,后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其诗精炼含蓄,与白居易并称“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今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


热门排行: 好一点的原唱歌词